九游娱乐动态
九游娱乐:【配天机器人视点】智能制造下的中国船舶业
自2011年,韩国造船企业现代重工开始研发智能船舶技术后,国内外的船舶企业也纷纷加入了智能船舶的研发队伍。业内人事一致认为,智能化是未来船舶发展的重点方向,是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是促进船舶工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征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还是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来看,智能制造都是我国船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他还建议,在当前船市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国家应该加大对企业智能制造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
21世纪的今天,智能化不再是我们理解的那些高端智能化产品以及服务型、工业型机器人那么简单。如今,智能化已经实实在在地渗透到各行各业,就连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也走上了智能化甚至是无人化的道路。
在未来的10-20年时间里,当一艘艘货运远洋在浩瀚的大海上航行着,虽然船上空无一人,但整艘船却能如人操作般地自动驾驶着。这样的情景乍一听似乎是在描述哪部科幻电影里面“幽灵船”的情节,而事实上,这并非科幻片的“幽灵船”。
据此前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虽然2018年上半年,全球航运市场迎来小幅增长,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也同比大幅上涨。但融资难、交船难、盈利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船舶工业平稳健康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刘征表示,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智能制造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筑持久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航运市场和造船市场仍在低位徘徊,我国船舶行业面临巨大的压力。随着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船舶行业要想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船舶制造技术融合,快速提升船舶建造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以智能制造助推企业提质增效。
“智能制造不是单点改变,而是对船企的更新升级改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刘征表示,从源头的设计开始,到施工现场工艺流程的改变,再到打通从设计到生产现场的数据链,要想实现智能制造,船企必须从发展理念到具体方法都作出根本性的转变。
2016年,大船集团建设的国内造船企业中首个船舶分段制造数字化车间通过国家验收,车间内配备了多种智能机器人,同时配有各类数字化自动焊设备,大幅提高了船舶制造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对我国船舶行业迈入智能制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不过,从完整的流程来看,大船集团还要在智能制造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工作。刘征表示,虽然当前面临的市场形势十分严峻,大船集团仍会继续加大投入开展智能制造工作。在船型研发方面,大船集团也将朝着智能船舶研发的方向稳步迈进,加大在船型研发方面的投入,以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
在智能船舶规范方面,早在2015年,由交通部下属的中国船级社(CCS)编制的《智能船舶规范》正式对外公布。
该规范体系显示,考虑到智能船舶技术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该规范体系作为一种开放式规范,将与国际上智能船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步,不断纳入新的应用成果,完善和细化已有的技术要求。
刘征表示在当前船舶行业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放水养鱼”的策略十分重要。因此,刘征建议,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船舶行业等实体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在税收等方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以及企业的具体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
从大船集团的具体发展来看,在税收方面,如果能够把员工的收入作为税前列支的话,将大大减轻企业的税负压力,这比单纯返还社保的措施更直接,也更易于操作,更好落实。“我在这次全国两会上就准备针对税收方面的政策提出相关的建议。”刘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