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动态
九游娱乐:日本一盆凉水泼醒特朗普!中国这一能力是美国的200倍
在不断挥舞关税大棒的同时,特朗普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目标:让美国造船业“回归本土”,试图重现二战时期的辉煌。这一计划听起来就像是站在悬崖边缘的一次壮丽转身。
实际上,美国造船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低迷,即便现在想要重新崛起,也面临着重重阻碍。
1944年,那时的美国造船业可谓风光无限。当时,超过140万个工作岗位与造船业息息相关,在各个造船厂中,工人们不分昼夜地忙碌着,一艘艘战舰从船坞驶出,奔赴全球各地的战场。
同时,大量自由轮被建造出来,它们承载着美国的物资,穿梭于各大洋之间,为全球商业航运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美国不仅为自身庞大的军事力量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持,还在二战期间慷慨地为盟国建造战舰,成为了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后勤保障。
如今的美国造船业,就像一位迟暮的英雄,尽显落寞之态,产能大幅萎缩,曾经遍布全国的造船厂数量锐减。
据统计,现役造船厂数量相较于巅峰时期减少了96%。以圣路易斯港为例,这座城市曾经拥有众多造船厂,是美国造船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但现在,港口边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造船厂大多已经消失不见,只剩下寥寥几家中小型船厂,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苦苦支撑。
如今美国造船行业的劳动力数量仅为顶峰时期的十分之一,而且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高达52岁。
许多年轻人对这个传统行业缺乏兴趣,更倾向于投身新兴科技领域,这导致了造船业人才断层严重,新鲜血液难以注入。
如今,美国造船业的关键零部件100%依赖进口,无论是航母这种超级战舰的零部件,还是普通商船的部件,国内配套产业都无法满足需求。
这使得美国造船业在发展过程中处处受制于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步伐,曾经的造船强国,如今在重重困境中挣扎,试图寻找重回巅峰的道路。
与美国造船业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造船业的蓬勃发展,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全球造船业的天空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这三大关键指标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5.7%、74.1%和63.1%,并且已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
而美国在这几项指标上的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例如美国造商船完工量占全球市场份额不到1%,差距显而易见。
中国造船业不仅在规模上占据优势,在高端智能绿色化发展方面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
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国际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31.5%逐年增长到2024年的78.5%,并且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面覆盖。
在智能船舶系统研发应用方面,中国船舶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船舶”系统已经覆盖全球76%的远洋商船,为船舶的智能化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同时,中国在高端船型建造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的快速迭代,与美国福特级航母电磁弹射故障率高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产业规模与效率优势也是中国造船业的一大特色,以上海长兴岛为例,那里的超级船坞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自动化生产场景。
凌晨3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自动化焊接机器人阵列已经在井然有序地作业,精准地焊接着每一块钢板,高效地推动着船舶的建造进程。
因此,中国船厂在建造效率上远超美国,建造某些船型时,比美国同级船舶少用大量人工岗位,整体生产效率高,交付周期短,这使得中国造船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面对美国造船业的困境,特朗普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重振计划,希望让美国造船业重新焕发活力。
他计划在白宫设立造船办公室,涵盖商用与军用舰船制造领域,旨在加强对造船业的统筹规划。
同时,他还打算推出特殊税收优惠政策,希望以此吸引企业投资美国造船业,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让更多的资本流入这个曾经辉煌的行业,促进产业的复兴。
此外,特朗普还发布了行政令,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制造船舶征收高额“入港费”,最高达150万美元。
他企图通过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手段,降低中国船舶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保护本土造船业。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特朗普的重振计划面临着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
美国劳动力成本高昂,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也居高不下,这使得美国造船成本远超其他国家。例如,韩国造“正祖大王”号驱逐舰成本6亿美元,而美军同级别战舰却需16亿。
美国建造液化天然气船的成本约是中国的一倍,如此高的成本,让美国造船业在国际市场上毫无价格竞争力。
在技术上,美国也有很大的差距。在船舶建造技术方面,中国在智能船舶、新能源船舶等前沿技术领域进展迅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再者,全球产业链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特朗普提出的“入港费”政策,表面上是在保护美国本土造船业,实际上对全球航运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马士基等航运巨头甚至改道亚洲—北美航线,特斯拉也因海运成本飙升调整工厂布局。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表明,该政策不仅破坏了全球航运产业链,也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利益。
日本在造船业方面也不甘落后,三菱重工推出了“数字孪生”造船系统,借助先进的3D打印技术,将LNG船的建造周期大幅缩短了40%。
通过这种创新的技术手段,日本试图在高端船艇市场保持其竞争力,继续在全球造船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法国将目标瞄准了2030年前占据全球碳中和船舶市场30%份额,从政策到资金,全方位推动绿色造船产业的发展,展现出了其在绿色造船领域的坚定决心和宏伟战略布局。
欧洲的汉堡港也有着独特的创新实践,他们将退役风电场叶片进行改造,打造出了“海上移动工厂”,并利用这个工厂建造可拆卸式科考船。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在马来西亚巴生港建设智能化码头,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港口的运营效率,还催生了东南亚船舶维修产业集群。
中国造船业以其强大的实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引领着全球造船业朝着高端、智能、绿色的方向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世界造船业的中流砥柱。
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造船业只有不断创新、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造船业也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推动全球造船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