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动态
九游娱乐:高职志愿这样报!选对这几类专业毕业即就业!
截至2025年,中国多个技术人才领域面临严重的供需失衡,出现“用工荒”,其中
在此背景下,紧密对接制造业和互联网领域的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大类高职专业就业如何?考生报考可重点关注哪些专业?
高职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大类专业聚焦先进制造与数字化技术应用领域,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多面向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国家重点领域,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加速推进,技术技能岗位结构正经历深度调整。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势头迅猛,新兴技术岗位需求持续攀升,为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毕业生开辟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相关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高职毕业生投身装备制造业的比例显著增长,从2020届的10.1%稳步提升至2024届的13.1%;其中,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等新兴技术岗位的就业占比,也从3.2%跃升至4.3%,反映出智能制造领域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由于高端技能人才存在较大供需缺口,且相关岗位专业性要求较高,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不仅就业前景明朗,起薪水平也在各专业类别中处于较高位置。
以2024届高职毕业生数据为例,装备制造大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达5445元,在所有专业大类中位居首位,较高职整体平均水平(4775元)高出670元。其就业满意度为82%,与高职平均水平持平;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65%,高于高职平均(61%)4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就业质量表现突出。
从装备制造大类下设专业来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优势显著,毕业半年后月收入5391元,就业满意度84%,工作与专业相关度70%,三项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且就业落实率表现优异,成功入选2025年高职就业绿牌榜。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覆盖电力、制造、交通、建筑等多个行业,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重点发展领域,堪称本大类中的“潜力股”专业。
在装备制造大类专业中,新能源汽车技术作为2025年高职就业绿牌专业,就业优势尤为突出,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
机电一体化技术同样表现亮眼,该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薪达5612元,跻身高职主要专业收入榜TOP5,且71%的就业岗位与专业高度相关。从就业流向看,毕业生广泛分布于智能制造、新能源、自动化等热门领域,专业匹配度与薪资水平双高特征显著。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亦具备竞争优势,其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5594元,专业相关度达71%,形成“高薪资+高匹配”的就业特点。作为面向现代制造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设备运维等核心工作。
整体而言,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领域,在就业前景、薪资水平及专业适配性方面优势突出,建议考生重点关注。
基于百万级真实录取数据和AI算法驱动,这款填报神器将为你提供:秒级生成“冲稳保”智能方案、透视录取概率与风险、多维匹配最优选、动态优化志愿表。
开通流程:1.用户下单后,客服将以短信形式将卡号密码发送至用户手机;2.收到卡密后,登录掌上高考网站或从应用商店下载掌上高考App,输入卡号密码即可使用;3.具体使用方式可查看掌上高考App视频号主页置顶视频。
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电子与信息大类高职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5021元,位于所有专业大类第六,薪资较具有优势。且从毕业生中期来看,电子与信息大类的薪资涨幅也较快,2021届该专业大类的高职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7526元)较毕业半年后(4816元)增长了56%。
虽然电子与信息大类在薪资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就业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以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为例,其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为48%,较高职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在高职主要专业大类中处于最低水平。这一数据反映出该大类专业具备显著的宽口径就业特征,虽然培养的通用性技能适配范围较广,但也可能面临人才供给过剩、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适配性不足等问题。
《2024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显示,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2023届毕业生因“无法满足专业相关岗位要求”而选择非专业工作的比例达16%,显著高于其他类院校的11%。
这一现象凸显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加速背景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的矛盾,难以适应产业新趋势与新需求。此外,电子信息领域作为尖端高技术行业,诸多岗位对学历层次和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这进一步压缩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具体看电子信息大类下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2024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5241元)、就业满意度(82%)均较高,整体表现较好。
数字媒体技术的月收入(4913元)、工作与专业相关度(62%)、就业满意度(83%)均高于高职平均,整体表现较好。
软件技术专业虽毕业半年后平均薪资达5110元,但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41%,这意味着近六成毕业生从事非专业对口工作,反映出专业培养在就业中的价值未能充分释放。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也呈现类似特征,进一步印证了部分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未能紧跟产业发展步伐的问题。
对此,考生报考相关专业时,需优先选择在产教融合、实习实践环节具备特色优势的院校及专业。此外,鉴于产业迭代升级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学历层次和研发能力要求持续提高,报考时还需提前规划学历提升路径。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整体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也可能存在部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达标的情况;而一些整体就业质量欠佳的专业,也不乏人才培养成效突出、毕业生就业表现优异的案例。由于各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会因高校办学水平、区域经济差异等因素呈现不同特点,因此学生和家长在参考相关数据选择专业时,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将其作为决策参考而非唯一依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调整、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释放,近年来各高校也对专业设置进行了密集的调整。专业设置一般是基于社会需求、国家战略调整的结果,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可以作为志愿填报的重要参考。
根据统计,装备制造大类2025年较2021年新增布点总计1011个,是新增最多的高职专业大类。其中,新增较多的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增加了296个;其次是无人机应用技术,增加了209个。其他增加布点较多的专业还包括新能源汽车技术(155个)、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155个)、工业互联网应用(139个)、智能制造装备技术(108个)。
对高校新增专业布点情况分析显示,“智能+”成为核心发展方向,覆盖汽车、机电、控制、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新增布点共计210个,充分体现“双碳”政策驱动下的产业人才需求。此外,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专业设置更趋精细化,飞行器、航空发动机等相关专业布点增幅显著。
这一数据表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产业需求形成高度联动。建议考生在选择专业时,结合个人兴趣与行业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与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紧密对接的领域。
数据显示,2025年电子与信息大类高职专业布点数量较2021年新增820个,成为布点增长显著的专业大类。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新增布点最多,分别达到373个和197个;数字媒体技术(123个)、工业互联网技术(100个)等专业的布点增量也较为突出,值得考生重点关注。
进一步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新增趋势可见,人工智能作为技术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高职专业调整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信息安全与数据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建议考生优先选择与数字经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等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的专业。
综合来看,装备制造与电子信息大类的新增专业布点,与近年来涌现的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等高薪新职业高度契合,是志愿填报中不可忽视的重点方向。
国家“双高计划”是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旨在打造一批引领改革、支撑产业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的世界高水平职业院校与骨干专业(群)。入选该计划的院校在师资配置、教学设备、实训基地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与实践平台。
具体来看,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整体综合实力强劲,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则在特定专业领域形成鲜明特色与竞争优势。由于这类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服务保障上更具竞争力,建议考生在志愿填报时重点关注“双高计划”院校及相关专业。
哪些高职院校尤其值得关注?下面掌上高考筛选了3所在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优势突出的高校,它们在培养中各有侧重,就业方面均表现突出,可供志愿填报参考。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是2002年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创办的全日制公办高校,现有19个二级学院,在校生15037人,教职工1348人。学校立足信息技术领域,探索出了核心素养与“专精特新高”专业能力协同发展的育人模式。
专业设置上,学校共开设54个专业,其中20个为国家级专业,以信息类专业为主,紧密对接深圳市“20+8”产业集群。其中,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无人机等专业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就业前景广阔 。
在产教融合方面,学校积极推进深度合作与创新发展,构建了多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学校设立了腾讯、开源鸿蒙、麒麟信创、汇川4个高等工程师学院,同时与中国电子、华为联合牵头组建了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和国家工业软件两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信创产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此外,学校与商汤、大疆等专精特新企业携手共建16个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更贴近产业需求的培养体系,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其未来职业发展筑牢基础。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1年,2001年正式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领域深耕多年,2010年,学校跻身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2019年,建成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并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2024年,该校的国家首轮“双高计划”建设终期绩效验收结论为“优”。
在专业建设上,学校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两主体双特色多协同”专业发展体系。以装备制造类、电子与信息类专业作为主体专业群,重点聚焦现代产业的核心领域;同时将测绘地理信息类、安全类作为特色专业群,充分彰显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推动财经商贸类、土木建筑类、文化艺术类等专业协同发展,形成了覆盖50余个高职专业的多元化专业格局。
学校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径,紧密对接重庆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需求。作为重庆市产教融合型深化高校之一,学校牵头成立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1个、重庆市域产教联合体3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4个,联合组建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个。同时,学校还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等,通过组建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现场工程师班等校企合作班,协同推进“二元三阶四融” “类上班制”“四双三融两贯通”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2024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升格为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该校是公办职业本科院校,由长春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共管。
学校坐落于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国一汽总部仅一街之隔。校园占地面积71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万余人。
专业设置方面,学校开设6个职业本科专业和33个专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示范(骨干)专业9个。作为全国唯一以汽车命名的职业本科大学,专业设置全面对接汽车产业链,包括汽车服务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等热门专业。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是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为助力考生圆梦理想高校,掌上高考历时多年打造的AI填志愿来啦~该系统不仅可以一键筛选你可以报考的大学、专业,并且还能结合大数据和智能算法,一键帮你生成完美的志愿填报方案,让你每一分都用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