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动态
九游娱乐:中国船舶千亿重组获批“巨无霸”启航首季净利均倍增合同负债共超1300亿
7月4日晚,中国船舶(600150.SH)与中国重工601989)(601989.SH)双双发布公告,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事项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符合重组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这一交易待中国证监会注册后,基本上可以实施。
这场涉及1151.5亿元交易金额、超 4000亿元总资产的千亿级整合正式落地,全球造船业将迎来 “中国神船” 时代。
始于2017年,“南北船”重组提上日程,历时4个年头,“南北船”重组完成,但内部同业竞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此次中国船舶吸并中国重工,被视作“南北船”联合重组的延续。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船舶吸并中国重工,是“南北船”重组从物理整合迈向“化学融合”的标志性事件,将推动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
2024年以来,全球造船业市场回暖,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的经营业绩快速增长,且订单饱满。
7月4日,上交所召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审议了中国船舶拟向中国重工全体换股股东发行 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交易申请。审议结果为,本次交易符合重组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中国船舶在公告中表示,本次交易尚需中国证监会予以注册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其他可能涉及的必要批准、核准、备案或许可(如需)后方可正式实施。
在一名投行人士看来,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已经上交所审核通过,基本上宣告进入收官阶段,下一步,只需中国证监会注册。
2024年9月19日,中国船舶披露了本次交易的重组预案,中国船舶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交易金额为1151.50亿元。
合并方案为,中国船舶拟以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换0.1335股中国船舶股票的比例进行吸收合并。调整后的换股价格分别为中国船舶37.59元/股、中国重工5.032元/股,中国船舶将发行约30.44亿股新股,合并后总股本达75.16亿股。
交易完成后,存续公司的控股股东仍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实际控制人仍为中国船舶集团,最终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均未发生变更。同时,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存续公司总资产突破4000亿元,将成为全球造船业的“巨无霸”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被市场看做是“南北船”联合重组的延续。
2017年9月27日,中船工业与中船重工实施联合重组,俗称“南北船”实施联合重组,成立中国船舶集团,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整体划入中国船舶集团。
重组方案分三步实施,中船集团承诺在步骤一(即中国船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实施时同步启动步骤二(即组建动力平台),同时承诺待步骤一和步骤二实施完成后,六个月内启动步骤三(即资产置换),以消除中国船舶和中船防务600685)的同业竞争。此次重组,交易价格为373.68亿元。
这一重组交易在2020年完成。当时的分析认为,“南北船”重组,不仅有利于内部优势互补、减少无效重复竞争、提升效率,还可以统筹发挥产业协同效应,提升国际竞争力。
不过,“南北船”集团层面的联合重组完成了,但集团内部仍然存在同业竞争问题,核心就是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随着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重组完成,同业竞争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如果说“南北船”联合重组是物理整合的话,那么,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吸并交易,则是化学融合,可能线效应。
分析认为,合并重组后,新中国船舶将整合原中国船舶旗下江南造船、外高桥600648)造船等船厂,以及中国重工旗下大连造船、武昌造船等核心资产,形成覆盖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的全国一体化造船产业链。据测算,双方合并前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和53%,整合后可通过插空生产、标准化建造等方式提升至85%以上,直接降低单位成本约12%。此外,配套资源的集中调配(如大连船推的推进器、武汉重工的铸锻件)将缩短供应链半径,减少重复采购和物流成本,预计年节约运营费用超20亿元。
尤其是在技术协同方面,中国船舶在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民用高附加值船型上具有领先优势,而中国重工在军用舰船、深海装备等国防科技领域积淀深厚。合并后,研发团队和专利技术的共享将加速智能船舶、绿色动力601330)(如氢燃料发动机)、无人航行系统等前沿技术的商业化应用,高端船型领域的技术互补性凸显。
此外,合并后,在规模优势、管理运营效率提升、全球化布局一盘棋等方面,新的中国船舶优势也将彰显。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重组绝非简单叠加,而是以国家战略为锚点、市场化机制为引擎的系统性重塑,新中国船舶将以规模+技术双优势打破国际垄断,改写全球造船业格局,推动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
近年来,全球造船业市场回暖,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经营业绩快速增长。2024年及今年一季度,中国船舶实现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14亿元、11.27亿元,同比增长22.21%、180.99%;中国重工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11亿元、5.19亿元,同比增长266.60%、281.99%。
两家公司订单饱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国船舶合同负债683.36亿元,中国重工的合同负债为660.07亿元,两家公司的合同负债合计为1343.43亿元,略超两家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