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动态
九游娱乐:远水难解近渴——韩国造船业寄望人形机器人缓解造船工人短缺难题
近年来,韩国造船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工人短缺问题,随着新船订单量持续攀升,韩国造船企业却在为填补数以万计的岗位缺口焦头烂额。据行业统计,韩国造船业平均工人流失率高达20%-22%,关键岗位的流失率甚至超过30%,而新入职员工中有一半以上在一年内选择离开。根据航运网站splash报道,韩国造船巨头HD韩国造船海洋工程(HD KSOE)近日宣布了一项颇具科幻色彩的解决方案——将人形机器人引入造船厂,承担高难度的焊接、维修和装配任务,从而一定程度缓解造船工人短缺问题。
韩国造船业的用工危机,本质上是全球制造业结构性矛盾的缩影。作为全球造船业“三巨头”之一,韩国在2023年承接了全球38%的新船订单,但辉煌业绩的背后却是持续多年的人力资源困境。造船业的特殊性加剧了这一矛盾:船体焊接、舱室装配等核心工种不仅需要高超技能,还需在高温、高噪音、密闭空间等极端环境中作业。这些岗位的艰苦性,与当代年轻人追求工作环境舒适化、职业发展多元化的诉求形成尖锐冲突。
行业数据显示,韩国造船业熟练焊工的缺口已超过1.5万人,且每年新增需求约3000人,而职业教育体系每年仅能输送800名合格毕业生。这种供需失衡导致人力成本飙升,2022年韩国船企的人工成本较2018年增长42%,严重侵蚀着本就微薄的行业利润(平均净利率不足3%)。更严峻的是,老龄化浪潮正席卷韩国制造业,45岁以上工人占比超过60%,技术传承面临断代风险。传统解决方案如提高薪资、改善福利,在新生代就业观念转变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某船企人事主管坦言:“即便开出年薪6000万韩元(约合32万元人民币)的条件,也难以留住‘Z世代’员工。”
面对造船业用工荒的困境,HD KSOE联合HD现代机器人、美国Persona AI及韩国Vazil公司,启动了一项名为“智能船厂2030”的颠覆性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开发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工业级人形机器人,目标是在2026年前完成原型机测试,2027年实现商业化部署。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这批专为造船场景设计的人形机器人具有三大革命性突破:
。船体内部纵横交错的管道系统和密闭舱室,曾是自动化设备的“禁区”。而人形机器人凭借类人体态和多关节设计,可灵活穿越狭窄通道,在传统机械臂无法触及的位置完成精密焊接。Persona AI创始人Nicolaus Radford指出:“我们的机器人能在1.2米高的双层底舱内连续工作8小时,这是人类焊工都难以承受的极限环境。”
。通过融合视觉识别、激光定位和强化学习算法,机器人可实时分析焊缝质量、调整焊接参数,甚至能像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那样“察言观色”——当检测到钢板变形或装配误差时,自主生成补偿方案。HD现代机器人副总裁宋永勋强调:“这些机器人不是重复预设程序的机械臂,而是具备观察、推理、决策能力的智能体。”
。项目特别设计了动态风险感知系统,当机器人检测到2米内出现人类同事时,会自动切换至低速模式并缩小作业半径。这种主动避让机制,结合全身覆盖的力反馈传感器,将工伤事故风险降低90%以上。HD KSOE测算显示,部署100台焊接机器人每年可减少约300起高空坠落、金属飞溅等典型事故。
尽管韩国造船业对人形机器人寄予厚望,但其大规模应用仍面临多重技术与产业化的深层挑战:人形机器人需在复杂环境中完成精密操作,但现有技术尚存明显短板。例如,焊接任务对末端执行器的精度要求高达0.1毫米,而特斯拉Optimus等通用型机器人的灵巧手仍难以稳定实现这一指标。此外,造船厂的高湿、高粉尘环境对传感器和关节部件的耐久性构成威胁——韩国研发团队发现,首批测试机器人在连续工作100小时后,电机故障率上升至15%。
船体焊接涉及大量非标准化工件(如曲面钢板、异形管道),机器人需具备动态调整能力。然而,当前AI算法多基于预设数据训练,面对突发状况(如钢板热变形导致的焊缝偏移)时,决策延迟可达2-3秒,远超人类焊工的0.3秒反应速度。韩国机械研究院的测试显示,机器人在复杂焊缝场景中的一次合格率仅为68%,而熟练工人可达95%。
此外,单台人形机器人的初期成本高达20亿韩元(约合107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50名焊工的年薪总和。尽管HD KSOE宣称5年内可将成本压缩至8亿韩元,但中小船企仍难以承受。更棘手的是,造船业订单周期性波动剧烈,若无法建立灵活的机器人租赁或共享模式,投资回报率将面临巨大不确定性。人形机器人需要跨学科技术整合,但韩国在核心部件(如精密减速器、力控传感器)上仍依赖进口,本土供应链成熟度不足。此外,现行工业安全标准未涵盖人机协作场景,导致测试认证流程滞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官员坦言:“我们正在修订《智能机器人安全法》,但立法速度可能赶不上技术迭代。”
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其中工业应用占比超过60%。HD KSOE等企业的先行探索,不仅关乎韩国能否守住造船业老二地位,更可能催生新的国际技术标准。正如Persona AI首席技术官所言:“谁能在人机协同的‘深水区’建立技术壁垒,谁就将掌握下一代智能制造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