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动态
九游娱乐:十八大以来历任晋城市委书记
世人皆知山西晋城是一座千年古城,有"三晋门户、太行首冲"的美誉。可鲜为人知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座承载厚重历史的城市,迎来了一段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十余年间,一位位市委书记接力传承,为晋城的发展倾注心血。从2012年到2023年,从张九萍到王震,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绘就了晋城发展的新篇章。然而,在这些市委书记的任期里,晋城究竟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又为这座千年古城留下了什么样的发展印记?
2012年1月,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晋城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市委书记——张九萍。作为晋城市首位女性市委书记,她的到来在这座千年古城掀起了一阵新风。
张九萍上任伊始,就带领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调研。在皇城相府,古朴的砖瓦间,一位老艺人正在表演皮影戏。"我们的文化瑰宝不能只是躺在博物馆里。"张九萍当场表态,要让晋城的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2013年春节过后,张九萍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文旅产业发展座谈会。会上,她提出了"一府两山三寺四堡"的文旅发展新格局。这个构想将皇城相府、王莽岭、析城山等名胜古迹串珠成链,开创了晋城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2014年,一个重大决策在张九萍的推动下形成——打造皇城相府5A级景区。这个决定让许多人心里打鼓,要知道,当时晋城连一个4A级景区都没有。面对质疑,张九萍带领团队多次赴北京、浙江等地取经,请来专家团队出谋划策。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底,皇城相府的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次,较上年增长了53%。古城街道焕发新颜,老字号铺子重现往日繁华,非遗传承有了新阵地。
2016年,张九萍又开启了"互联网+旅游"的探索。在她的推动下,晋城成为山西省首个实现景区"一码通"的城市。游客拿着手机,就能畅游全市各大景区。这一创新之举,为晋城文旅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2017年春,张九萍带队考察了太行山大峡谷。站在悬崖边上,她指着蜿蜒的山路说:"这里要建太行山旅游公路。"很快,一条被誉为"太行天路"的旅游通道开工建设,将沿途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串联成珠。
在张九萍任期内,晋城市还启动了"古城保护与开发"工程。南城门修缮一新,古城墙披上了夜景灯光,青莲寺的古钟声又在暮色中悠悠响起。这座千年古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2018年1月,张九萍离任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是为晋城市博物馆新馆剪彩。新馆里,一件件文物诉说着晋城的历史,一幅幅图片展现着城市的蜕变。这座建筑,成为了她为晋城文旅发展留下的最后一笔注脚。
2017年12月,寒风中的晋城迎来了新任市委书记张志川。作为一位拥有工学博士学位的领导干部,张志川的到来为这座传统工业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上任第一周,张志川就深入晋城最大的几个煤矿进行调研。在位于沁水县的晋煤集团,一位老矿工向他介绍:"以前开采全靠人力,现在有了智能化设备,效率提高了好几倍。"张志川当即表示:"煤炭产业要走智能化、绿色化的道路。"
2018年春节后,张志川组织召开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大会。会上,他提出了"煤头电尾"的发展战略,要把传统的煤炭产业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很快,一个占地千亩的煤化工产业园在泽州县开工建设。
2019年,一个重大项目在张志川的推动下落地——晋城氢能产业示范区。这是山西省首个以氢能为主题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启动仪式上,一辆氢能源公交车缓缓驶入会场,引起了与会者的阵阵惊叹。
同年秋天,张志川又带队考察了阳城县的光伏发电基地。在他的推动下,一个总投资50亿元的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这个项目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还实现了荒山的生态修复。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张志川提出了"危中寻机"的思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在高平市的一家纺织企业,工人们通过远程操控系统,实现了"零接触"生产。这种智能化改造模式,很快在全市推广开来。
2020年下半年,张志川提出打造"智慧晋城"。在他的主导下,晋城建成了全省首个5G智慧矿山,实现了井下机器人巡检、智能开采等功能。这一创新让晋城的煤炭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1年初,张志川开启了最后一项重要工程——晋城大数据产业园的建设。这个项目不仅引进了多家科技企业,还建立了全省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传统产业插上了"数字翅膀"。
在张志川离任前夕,晋城市举办了首届科技创新成果展。展会上,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数字化设备等新产品集中亮相,展现出这座老工业城市的创新活力。一位参展企业家感慨道:"这几年,晋城的产业结构变化太大了。"
2021年5月,春暖花开之际,王震走马上任晋城市委书记。在首次市委常委会上,王震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位老同志回忆说:"那天的会议一直开到深夜,王书记说要让晋城的发展跟上新时代步伐。"
上任后的第一个周末,王震便带队前往太行山区调研。在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仔细询问了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这里的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们要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在他的推动下,晋城很快出台了《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
2021年冬天,王震主持召开了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大会。会上,他提出了建设"数字晋城"的宏伟蓝图。仅仅三个月后,晋城市大数据中心就在高新区破土动工。这个项目一期投资就达到2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山西省重要的数字经济基地。
2022年春,在王震的倡议下,晋城启动了"一城三区"建设规划。"一城"是指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区"则包括新型工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和文化旅游示范区。在沁水县,一个占地5000亩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工建设。
同年夏天,王震带队赴浙江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经验。回来后,他立即推动成立了晋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很快,晋城就与多家知名科技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2022年深秋,王震来到泽州县后河镇,实地考察了光伏发电项目。这个项目采用"光伏+农业"模式,既保护了耕地,又带动了农民增收。"这就是我们要的绿色发展道路。"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王震这样说道。
2023年初,晋城市举办了首届低碳产业发展论坛。会上,王震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晋城将投资200亿元,建设山西省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这个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
2023年6月,在王震的推动下,晋城获批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区。这是晋城建市以来获得的最高级别农业科技平台。示范区内,智能温室、无人农机、数字农业平台等新型农业科技设施一应俱全。
如今的晋城,处处展现着绿色发展的新气象。太行山下的光伏电站、城市街头的充电桩、乡村田野里的智能农机,无不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绿色蝶变。一位老干部感慨地说:"现在的晋城,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鼓起了百姓钱袋。"
在晋城发展的进程中,有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三位市委书记对民生工程的执着追求。2012年至今,一个个惠民项目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2012年深秋,张九萍走访了阳城县北留镇的一个老旧小区。"楼道里没有路灯,下雨天到处漏水。"居民们向她反映问题。次日,张九萍就召开专题会议,启动了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到2015年底,晋城市已完成100多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惠及居民10万余户。
2017年,张志川上任后首次调研就选择了教育领域。在高平市一所乡村小学,他发现学校还在用传统的黑板。"教育不能有城乡差距。"很快,晋城市启动了"智慧教育"工程,为全市农村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
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袭。在张志川的统筹下,晋城市建立起"十五分钟核酸检测圈",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医疗资源均等化。一位基层医生说:"现在农村也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远程诊疗了。"
2021年5月,王震走马上任后不久,就遇到了一场特大暴雨。他连夜赶赴受灾现场,组织抢险救灾。这场抢险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随后,晋城投资30亿元,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脱贫攻坚战中,三位书记都留下了动人的足迹。张九萍创新推出"产业扶贫+电商"模式,帮助山区农民销售农产品。张志川则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王震上任后,又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重点工作,建立起防返贫监测机制。
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三位书记展现出非凡的担当。2020年2月,张志川带头下沉社区,指导疫情防控工作。2021年,王震创新推出"红码村长"制度,实现了疫情防控的精准化管理。
民生改善的成效,体现在一组组数据中:从2012年到2023年,晋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更快。全市建成了15个现代化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了2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了30多所幼儿园。
在一次基层调研中,一位老党员这样评价道:"这些年,我们晋城的书记虽然换了几任,但为民服务的劲头一直没变。从柴米油盐到住房医疗,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十年春秋,三任书记,一座城市的巨变。2022年的一个秋日,晋城市统计局发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305亿元。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十年来的奋斗历程。
要说晋城经济总量的飞跃,还得从2012年说起。那一年,张九萍刚上任时,晋城的GDP还不到800亿元。十年间,这个数字翻了近三番。一位老同志回忆说:"记得2012年全市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张书记就说要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当时有人还觉得是天方夜谭。"
城市品质的提升更是有目共睹。2018年,在张志川的推动下,晋城启动了"城市双修"工程。一条条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一个个老旧小区焕发生机。2020年,晋城获评"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当年参与评审的专家这样说:"晋城把工业城市建成了花园城市。"
2021年,王震上任后提出了建设"精致城市"的目标。很快,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启动: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海绵城市改造、城市绿道系统等。2022年冬天,晋城又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山西省少有的"双国家级城市"之一。
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2019年,张志川带队赴北京招商,一天之内签下了5个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2022年,在王震的推动下,晋城保税物流中心获批建设,这是山西省第四个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
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样令人瞩目。2012年时,煤炭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50%。到2022年,这个比重降到了30%以下,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占比不断提升。一位企业家感慨道:"现在的晋城,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单纯依靠煤炭的资源型城市了。"
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也十分显著。2023年初,晋城高新区获批建设省级科技创新示范区。园区内,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位在园区创业的博士这样说:"如今的晋城,处处都有创新创业的热土。"
2023年上半年,晋城又迎来一个重大突破:成功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晋城建市以来获得的最高级别产业平台,标志着这座城市的开放发展进入新阶段。七月的一天,在晋城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一位记者翻开采访本,上面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十年间,晋城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三产占比提升了2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了5倍。